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最新名校模拟考作文题选编11篇(作文题+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15 14:16:10 一年级作文 我要投稿

(开封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四川沪定发生地震,人们纷纷逃生。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放弃逃生机会,反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村庄被淹。他俩说:“一命换几百条命,必须做。”泄洪后,两人在山上寻求救援,甘宇摔伤无法行走,罗永给他留下食物后找路求生,走了一天多被救出。

救援队根据罗永的提示,连续12天搜救甘宇无果。当地58岁的村民倪太高听说这件事后,带着两瓶水和一些食品独自进山搜寻。倪太高说:“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经过艰难寻找,倪太高在一个陡坡下面发现甘宇,甘宇得救了。

这是一个好人救助好人的感人故事。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平平无奇,但是到了危难关头,他们个个都会化身为超级英雄,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脊梁”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奋力拼搏”的人也是中国脊梁。

2.为人民“攻坚克难”的人就是中国脊梁。

3.向平凡的中国脊梁致敬。

【优秀范文】

青年之躯挺起中国脊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爱国与担当始终是中国有志青年的不变之魂。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回顾近百年的党史,青年始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五四运动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奋斗和牺牲埋葬了黑暗腐朽的旧中国,以青春和热血缔造了幸福美好的新中国。  

青年是标识时代的最灵敏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继承先辈精神,初心不改,本色不变,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铁的肩膀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有志青年奋勇争先、踏浪前行,激扬青春、奉献社会,既谱写出了壮丽动人的青春之歌,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着全部力量。

爱国精神浸润在青年的血液中。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4岁的梁思礼回到了祖国,26岁的邓稼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也排除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如果选择留在国外,他们会有更优渥的待遇,会有更舒适的科研环境,可是他们却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全力以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豪情满怀的新时代,无论是在茫茫大漠中的火箭发射场,还是在深蓝海洋的舰船上,无论是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是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处处都活跃着奋斗的青春身影。纵使时代变迁,在有志青年的心中,祖国始终重于千钧。 

青年有爱国的情怀,更有担起重担的肩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16岁的郝建秀创造了“细纱工作法”,26岁的王崇伦则创新了“万能工具胎”,雷锋更是成为几代人的楷模;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19岁的章华妹申领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21岁的马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更是成为时代最辉煌的印记;在奋进开拓的新时代,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架旁的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科研人员,担任研发C919的科研人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70%以上,一个又一个青春的名字在闪光。事实证明,青年不辱使命,挺起了中国脊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志存高远的青年来说可谓生逢其时,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在党旗的引领下,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心中有国家,胸中有远方,同祖国一道前进,同人民一道拼搏,广大青年一定可以用勇于追梦的步伐和勤于圆梦的实干,交出一份无愧于祖国、人民和时代的青春答卷。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四川泸定地震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在这一灾难中挺身而出的“中国脊梁”。首先,材料第一段中展现了第一类“中国脊梁”形象。在这场地震中,甘宇和罗永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弃逃生机会,坚持逆行开闸泄洪,挽救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逆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脊梁”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奉献。材料第二段中,村民倪太高秉持着“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的感恩心态,不抛弃不放弃,经过艰难寻找最终成功找到甘宇。从倪太高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知恩图报的“中国脊梁”形象。而通过材料最后一段,则可以得知,“中国脊梁”并不仅仅是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轰轰烈烈的业绩的人,还有那些在危难关头敢于挺身而出,在和平时期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一个个善良的平凡人。

试题要求以“中国脊梁”为主题进行写作。对此,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去叙写某一位“脊梁”的感人事迹进而讴赞之;当然,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知,选用的这一个形象最好是具备善良、奉献等精神的平凡人。如果写议论文,就要去论证何谓“脊梁”,中华民族为何需要“脊梁”,“脊梁”的价值所在,怎样做一个“中国脊梁”或“民族脊梁”。对此,还可针对材料最后一段话,论证平凡人只要心怀祖国、积极奉献、努力拼搏、知恩图报,同样可以成为“中国脊梁”,借此,可倡导人们去做“中国脊梁”等等。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珠海市金砖四校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是平凡的,但当意外来临时,他却能默默出手,护你周全;

英雄是朴素的,但当灾难来临时,他却能逆行出征,为你排除艰险。

近日,因为持续高温干旱,重庆多地先后突发山林火灾。在山火扑救行动中,除了武警、消防、民兵等,还活跃着许多志愿者。有一支“重庆娃儿们”组成的摩托车救援队,尤其让人敬佩。在大型车辆无法抵达的地方,这些年轻、勇敢的逆行者,骑着摩托车将物资用背篓一点点的送往救灾一线,引来无数网友的点赞致敬:“川渝人是有些英雄气在身上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社会现实,以“英雄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青年应有英雄气,不负韶华勇担当。

2.点赞英雄气,弘扬好品德。

3.天地英雄气,当今更珍贵。

【优秀范文】

让英雄情怀激荡精神力量

陆游曾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见在中国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践行了爱国主义,铸成了英雄情怀。

英雄情怀之所以成为情怀,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认同它,追随它。英雄情怀本质是源于爱国主义,其体现的是中国人共同所秉承的一种“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的理想信念。回望历史长河,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国家,古有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近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为国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英雄就是中国人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对于英雄的认可和追随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随。

英雄情怀是个体奋斗的助推力和指明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对于青少年而言,英雄情怀、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培养尤为重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就已意识到了大国与小我的关系。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都是“以天下为己任”,英雄情怀在其少年时代成为他前进的助推力与指明灯,从而成就了他具有英雄色彩的一生,更可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扣好其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他们以他们独特的的方式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其实不管是参军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来源于生活,不同时代有其不同英雄情怀。但其核心爱国主义却是不变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近年来,虚无的历史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不良思想、奇谈怪论沉渣泛起,这应引起我们的警示,当代英雄情怀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情怀绝不是形式上走走样子口头上说说而已。诚如一位教师所言“孩子这个年纪,不只需要童话,还需要英雄。”领袖在参加学生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时谈到其母亲小时候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从此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的目标,足以见英雄情怀对人影响之大与深远。

于青少年自身而言,我们不仅要主动培养英雄情怀,更要心中有国家、脚下有远方,向英雄学习。时势造就英雄,但同处于时势之下,为何只有少数人成了英雄?与其说是时代选择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让时代认同了他们。倘若你胸无大志,时代怎能认出你?若你的意志不堪一击,时代又怎敢将命运交托给你?卡斯特罗为了心中的正义,敢于反对一切势力,包括他的父母。他有英雄的觉悟和自律,所以最终成为时代传奇。

让英雄情怀激荡精神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审题】本题是一道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首先给出了英雄的两个特征:平凡,朴素。“英雄是平凡的,是朴素的”,这句话中有两个要素,“英雄”与“平凡、朴素”,这两方面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结合在一起就更具有内涵精神了。“英雄”指的是能够英勇的品质,勇武过人,再扩大就是能够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他们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当中,他们能够给一方带来平安。“平凡”指的是普通而常见,可能混在人群中,都没有人会多看他一眼,就像是邻家的哥哥或姐姐一样。“朴素”指的是质朴,无文饰。既指没有光鲜的外表,也指没有花里胡哨的说辞,有的只是质朴的思想和品质。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大疫当前,我们那些奋战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就是平凡英雄,他们穿上防护服,可能看不出是谁家的儿女,但是正是他们逆向而行,护百姓周全,他们是平凡英雄。英雄或许是个平凡而朴素的人,但他虽平凡朴素,却会在紧急关头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舍去自己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你我皆可是英雄。

材料接着列举了具体的事例,引出“英雄气”这一关键词。重庆突发山林火灾,“重庆娃儿们”运送物资的行为,引来无数网友的点赞致敬,网友赞誉他们身上有“英雄气”。材料命题有命题者明显的观点——赞颂“英雄气”。

考生须弄清楚何谓“英雄气”。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血战沙场、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驱除鞑虏、浴血奋战的抗日英雄;捍卫国土、以身许国的边防英雄……他们身上都有着荡荡英雄气。当然,英雄并不只是那些统军百万,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大英雄,更多的意味是平民英雄,他们平凡而朴素。从火场中救出一家5口的建筑工人;十年里四次跳河救人完成生命托举的张志成;将物资用背篓一点点的送往救灾一线的“重庆娃儿们”……平凡而朴素的他们身上同样都有着荡荡英雄气。英雄气长存,千秋尚凛然。英雄的气概,是中国人的精、气、神,是高洁的风骨,更是从精神品质到实际行动一以贯之的美好品质。

英雄气是如同“重庆娃儿们”一样,危难之中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无问名利,不计生死,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既是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意识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彰显,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需要每一个人自觉学习并大力弘扬。

从写作任务角度看,这道材料作文有明确的主题“英雄气”,文章应围绕“英雄气”的关键词来写。不能脱离关键词。写作时,可围绕什么是“英雄气”,为什么需要“英雄气”以及怎样积极弘扬“英雄气”,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上诉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科技兴邦,不负青春时光。

2.立科技志,圆强国梦。

3.科技报国,勇担青年使命。

4.创新不减来时路,芳华报国正当时。

【优秀范文】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借习总书记的观点来强调我国建设必须要坚持自力更生、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制造业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发展才不会受制于人。比如老一辈科学家在大漠荒烟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就是为了让我国能自主掌握核武器的研制。再比如,华为陷入芯片断供危机,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材料第二段,强调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性,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高屋建瓴的部署,这就启发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应当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要矢志创新,承担起科技强国的重任。

要求部分,“以上材料激发怎样的思考”,写作时应当扣住科技自主创新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则要求把个人发展、学习生活与国家自主创新发展需要联系起来。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立志成才,共建科技创新强国。接下来先指出当下我国在获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同时,更面临着巨大的科技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职业选择上促进祖国科技发展。最后,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要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以强国为己任,创新报国。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青年们逐渐从“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想读什么有什么”,不断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邀请你参加阅读推介视频的拍摄,请选择一本书,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准备一篇推介稿,结合材料的启示,阐述推介的理由,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评卷示例】

嗅经典馨香,撷时代之花

厦门一中 陈凡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一质朴无琢的话语镌于作家路遥的墓碑之上,标注其一生的信仰与守望。

今日,荣幸受邀于“青年领读者”,我便抛砖引玉,为大家带来路遥之作《平凡的世界》,去看那改革转型期的青年如何冲破、建立、蜕变,以期为吾辈青年带来些许启迪。“办砖厂、走深山、筑大堤”是孙家兄弟及其同辈于土地变革、现代转型期时所迷惘、徘徊、坚守的主题。然时境过迁,吾辈无需为白墙灰瓦的落后而忧虑,无需淌大水、过烂泥去求学。经典如《平凡的世界》之于今日,是否仍有其意义?

然也。读经典,并非是对故事的走马观花,而是于其中萃取绵绵不绝、代代以传的青年精神。

它是钢铁般的意志,是炽热的情怀,是困厄面前不怨艾,敢于逆流而上的自强担当。纵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亦化作精神血脉,化为我们说过的话、走过的路。孙少平在砖厂间不折不挠,终脱贫致富。其致富不仅带来家庭的富裕,更是发光发热为村中建学校,为村中人提供工作,这正是青年精神爆发力、信仰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每一个人都可构筑一个平凡的事件,并为此而奋斗。”如炽如焰的精神意志,穿越时空,为吾辈带来精神火种。

经典并非象牙塔上贵族赏玩的明珠,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学问与生活,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小说的取材源于生活,加以艺术化,通过读者又重归生活化,成为生活的精神指引。资本的追逐,内卷竞争的蔓延,在密不透风的都市丛林中,我们更需“田润叶的温润守望”,更需“孙少安的家庭责任担当”,于滂滂大潮中,扬帆远航。

技术风暴呼啸而来,经济浪潮袭卷全球。如此之风口,正需我们通过经典“重新发明自己”,涵养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批判力、同理心。科技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形塑我们的生活,也侵噬人的精神世界。有人沉溺于资本狂欢盛宴,有人疲于追逐大肆躺平,于是请翻开书页,去看那灰暗潮湿的瓦洞中孙少平如何自省自求,去看孙少安自失败的废墟中如何重建屹立。

虽“事殊世异”,“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然“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读经典是为了更好地眺望未来。嗅书页馨香,润丰满人生。青年们,手捧书卷,畅游飞翔!

简评:文章平易近人,较好地完成推介任务。择路遥作品《平凡世界》为“经典”书籍的代表,是上佳的选材。推介中,将小说内容与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自然融合,是聪敏的写法。入题简介作品主题后,直击推介“要害”:就当下的时代语境体悟经典之于青年成长的价值,即如孙少平“钢铁般的意志,炽热的情怀,困厄面前不怨艾,敢于逆流而上的自强担当”之青年精神,田润叶“温润守望”、孙少安“家庭责任担当”之生活态度。两大不足:一是忽略情境任务,无论行文格式还是过于书面化的语言,均不合推介稿的语体风格。二是未能切实完成对“经典与未来”关系的思考辨析,止步于“经典与当下”“经典与青年”的层面。颇感遗憾。

承国史之温存,启时代之芳华

厦门市双十中学 冯淑珍

青年需要阅读,阅读引领青年。大家好,我是今天的领读者。我今天将带领大家走进《国史大纲》和钱穆先生心中那个充满温存的国史世界。

《国史大纲》始作于抗战危亡之际,成书于改革开放前夕。她的作者钱穆先生,辗转于西南等地,最终在香港的新亚书院完成他心中的国史。作为史学之大家,钱穆倾毕生之力,在颠沛流离的讲台上讲述了上至高阳,下抵前清的五千年国史。讲述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温存的历史,那些不应抹去的记忆。

在他的记忆里,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兴亡变迁;看到了他对汉唐盛世的赞叹,对宋代文教的景仰,对乱世国破的悲伤。全书洋洋洒洒,展示中华千年的兴亡继绝。尽管时至今日,诸多人依然批评其观点陈旧且过分褒杨传统。但依已之见,这种“陈旧”“偏狭”正是《国史大纲》的光辉之处。

“陈旧”意味着传承;“褒扬”意味着敬畏。敬畏国史,敬畏传承,意味着敬畏我们的过去。敬畏由我们共同承载的历史和生发出的传统文化。这些历史,是一个家族耕读传家,克勤克俭之家史,是几个家族衣冠南渡,过江入闽的方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国史。她们是温存的,因为她们使我们知道从何而来;她们又使我们温存,教导我们应敬天法祖,秉持一颗温良恭俭让之心。

遥想当年,在战火纷飞之际,在民族存亡之时,钱穆先生,又是以何种坚韧卓绝之定力,在安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候,选择潜沉,选择整理国故;在他的那个时代,成就一个作为学者守候文化,守护国史的使命。揆诸当下,国家兴盛,民族富强,我们也更应该承袭钱老先生的精神,肩负起青年应有之使命,用双手,用奋斗,用实干续写属于我们的国史。

我们仍应看到,国家仍有诸多问题留存;疫情尚未结束;千万劳工和灵话就业人群依然缺乏保障;后现代之“个人主义”、“虚无主义”不断冲击着这个社会赖以为基的价值体系。也因此,我们依旧要读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种养分,并非一味拟古,开“三寸金莲”之倒车,而是承启昔日国士今日青年应当拥有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钱穆先生,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一个史学家整理国故之精神。今天,当我们再度翻开《国史大纲》的厚重书页,品读竖排繁体间的温存过去时,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更是我们的使命:一种立心天地立命万民之使命;一种兴亡继绝开平万世的使命;一种承国史之温存,启时代之芳华的使命。

简评:考生推荐的有别于其他同学常读常见的书目——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读史使人明智,选书立意颇具特色,乃考场佳作。不像临时起意,似乎有备而来,这得力于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作者用真诚感动之心、饱含温存敬重之情,书写心中先辈的经典之光,充满浓厚的现实关照意识。文章用“青年需要阅读,阅读引领青年”之要旨入文,自然而贴切。接着,概述了钱穆先生的作书动机、创作过程以及全书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地:虽有人批评此书,而“陈旧”意味着传承,“褒扬”意味着敬畏。主体部分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世易时移,守护文化,应该承袭钱老先生的精神,用实干书写我们的国史。跟随作者的写作历程,重启经典,国史的温存滋养着时代的芳华。阅读此文,会产生阅读此书的冲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推荐经典的目的。文章正气长驱,文情并茂,关联今昔,富含思辨,与一般有书名无细品或是有内容无体悟的推介作文,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实质性的深度阅读带来的体验感。

有志气、骨气、底气地活着

厦门市外国语学校 杨洋

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有一种庞大的美,是漫长的历史文明在时间桥梁上引发共振,而历经沉淀的文学经典,正是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一笔。新时代青年生逢阅读的盛世,于经典中识珠知洋,汲取养分而葳蕤向上。

今天,借“青年领读者”的平台,向大家推介经典——《活着》。

卢新宁在北大的演讲中曾言:“曾经的中国贫穷但负有豪情壮志,而如今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还在苦苦找寻着幸福。”《活着》的故事,正发生在那个年代,经历着新旧交替的转变,以个体的缩影带我们走过抗战、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和于挫折中倔强成长。纵然,我们视福贵的一生为悲剧,却也能在悲中品出不折不挠、毅然前行的欢乐。最令人动容的不过福贵那句“活着,活着就好”。

这是何其地质朴且有力!追根究底,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奔腾千年的生命力,是坚信努力会更好而笑对生活的温良与乐观。在昧昧昏睡的年代,不只有煌煌上庠的李大钊以生命之躯撞响旧世界的丧钟,更有无数的个体小我正倔强地活着支撑着庞大的国家前行。或许有人会说,福贵的方式真的是有志气骨气地活着吗?我会说是!由纨绔子弟到担起责任,懦弱怕事到隐忍蛰伏,积极投身配合新中国的建设,涓流爝火,无数的“福贵”诠释着有志气、骨气地活着,是那个年代清风夜唳中守望月亮的树。

回味完经典,我们应揆诸当下,展望未来。回到开头朴素的设问,为何我们还在苦苦找寻着幸福?在对工具理性的崇拜下,有着市侩焦虑、好冠盖征逐之交的外因,也有因此孕育而生的内卷躺平的内因。站在原地彷徨,独自应对着时代物质失衡精神虚弱的考验,自然“苦苦寻找”,而不似福贵于“苦苦”中幸福。

破局之道,仍勿忘有志气、骨气地活着,再向前去追寻有底气地活着。在“最兴盛的国家”和“最好的时代”的坐标下,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的成长空间,更应让我们坚信朱光潜先生所言的“这个完美的世界正因为她的不完美”。青年们执着于曾子所言的“高山仰止”,才不会将一时成就变现为虚荣磨灭底气;坚持于《大雅》中“峻极于天时”,才不会寻不得努力出口而自甘躺平。于经典中、传统中所涉取的倔强与乐观,是跬步踏出江山辽阔的精神底气。纵使内卷躺平尚在,这个鲜活的中国正带领我寻找生命的出口。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于经典中汲力,于未来中践行。毕竟,我们是这个时代的沙砾,埋藏在下个时代的蛰伏里。

我的推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简评:这是一篇考场佳作,虽然标题略显平淡,可是精准的审题和选材、深刻的认识、丰富的内容、个性化的表达和俊朗的字体,使其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内容上,文章先分析并肯定《活着》中的福贵是“有志气、骨气地活着”,再结合时代“物质失衡精神虚弱”的特点,鼓励青年应从《活着》中汲取“倔强与乐观”的精神底气,并为未来“蛰伏”,既体现了“我”的感受和思考,又由“我”及“我们”,完成了“推介”的任务,紧扣“经典与未来”的主题。短短九百多字的篇幅里,涵盖了情境、话题、文体、内涵等多个要素,实属不易。白璧微瑕,有以下两个问题可以完善。第一,作为推介词,推介的理由还不够充分,小说的“阅读价值”还不够凸显,仅类似“读后感”的交流;第二,“煌煌上庠”“曾子所言的‘高山仰止’”“峻极于天时”等的表达还不够准确。

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

王利中 《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19日 07版)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春奋斗等话题必备金句】亲切的勉励、深情的寄语,鼓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的姿态,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为党和人民建立新功业。【金句开篇,用领导人建党百年讲话引出文章主题中国青年要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长志气,就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充满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优秀青年,把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江河,展示了磅礴力量。(青年事例,建议积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人生追求,在感悟真理力量中坚定志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分论点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本段用直接说理+事例论证的方式论述长志气方可成大事】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种骨气体现在“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战士身上,体现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在“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身上。(排比表述的例子,积累!)硬骨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气节。(排比说理的句子,有气势,背诵!)让骨气充盈,让精神强健,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分论点2:人无刚骨,安身不牢;这段的内容表述非常精彩,建议背诵!本段用红军战士、王进喜、英雄官兵的例子论证骨气充盈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强国盛世,肩负奋斗重任。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蓄底气,意味着自信面对未来,善于担当作为。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才能以实干成就一番事业。【分论点3: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这一段论述用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拥有了底气】

  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总结+展望式结尾】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西北地区的毛乌素沙地,原本风沙肆虐,气候恶劣。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人们推平沙丘,引水治沙,靠肩扛背驮,种下一棵棵小树苗。渐渐地,小树苗扎下根,稀疏弱小的树木连结成片,如今,毛乌素沙地的绿化率达到了80%。毛乌素沙地气候也变了:雨水增多,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而此时的树木根深叶茂,森林郁郁葱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个体成长助力群体提升,群体提升护佑个体成长。

2.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

3.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治沙毛乌素,展现时代奋斗精神。

【优秀范文】

根固木茂,沙地沃变野

原风沙虐肆,气候恶劣的沙地,因人们努力树木扎根而变郁郁葱葱之林海。人生应如治沙般,吾辈应不顾风雨,扎根华夏沃土,助力民族复兴。沙地乃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之缩影,通过前辈们“功成不必在我”的奋发有为,方有今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之伟大中国,不正是郁郁葱葱的成就所形成的林海吗?吾辈作为新时代的劲草真金,应不顾风雨,扎根华夏沃土,奋发有为,助力国家发展。

“根之固者其华茂下,膏之沃者其光晔。”扎根地下,夯实基础,展现个人风采。“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诚如斯言。若想成大树,必有粗壮的根系;若想成大才,必有稳固之基础。君不见,南仁东穿越数次淹蹇,方有窝凼洼谷醒天眼;君不见,彭士禄进行数次实验,方有核潜艇事业的腾飞;君不见,高风林数次打磨技术,方有为火箭铸心之精彩人生。他们均用反复来筑牢根基,以获最优方案。吾辈也应如此,夯实基础,方可茁壮成长,勇作时代弄潮儿!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不顾风雨,向阳光生长,助力社会进步。“大冰到绝处是瀑布,人到境是绝重生。”斯言不谬。作为小树苗的我们,唯有不惧困难,方可顽强生长,成参天大树。张桂梅不惧创学困难,坚持创立女子免费高中,点燃大山女孩希望;林鸣无视苦难,在伶仃洋洋的滔天排浪中建起港珠澳大桥;潘健伟不惧飞沙,在酒泉戈壁碎石中发射首颗量子卫星。吾辈更应迎难而上,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助力社会发展。

“羡得年少正得路,犹如扶桑初日升。”奋发有为,迎着阳光,助力国家振兴。“志之所趋,无远弟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斯言不谬。作为小树苗的你我,应奋发有为。回报国家,航天工作者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方可神舟飞天,北斗组网,蛟龙探海;屠呦呦刻苦翻阅,方有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吾辈亦应如此,向上争夺阳光,奋发有为,努力成长。殷切现实,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中国应何去何从?时代使命,舍我其谁?

作为新一代树苗,吾辈应奋发有为,夯实基础,不顾风雨,茁壮成长。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风声。让我们一起像树苗般成长,长风破浪,直挂云帆,长空中牧星辰,带着中国奔向方远!

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毛乌素沙地,原本风沙肆虐,气候恶劣”。“原本”一词与最后两句的“变了”“而此时”形成呼应,显然是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毛乌素沙地在还没绿化时气候的恶劣。第二层为“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到“森林郁郁葱葱”。先是讲述植树带来的自然环境变化,进而带来了气候变化;然后告诉考生,当气候向好时,植被又被气候反作用,更加郁郁葱葱。考生需从中发现一对基本的二元思辨关系:植被与气候(或者“环境与气候”“生态与气候”“绿化与气候”均可)。在这里,植被引起了气候积极向好,气候又反正作用于植被,二者实现了互促、共荣。

但考生很可能只注意到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的互为因果,却很可能注意不到人的能动因素与所有积极变化的前因后果。因为材料中的表述把一切变化的根源其实都指向了“人们推平沙丘,引水治沙,靠肩扛背驮,种下一棵棵小树苗”,指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应是考生作文中谈“感悟与思考”的根本落脚点。

本材料表面上聚焦“植被与气候”互为因果的共促、共荣关系,但背后的实质都是人的努力,是人的力量,是人的能动性。这样看,立意导向既很思辨,也很深刻。

作文要求谈材料引发的“你”的“思考与感悟”。“你”,预示着假定的写作身份应该是考生自己;“思考与感悟”,重在看考生对题意把握的思辨性和深刻性了。“联系实际”方面,如果单单就“植被与气候”议论,思路未免单薄与狭隘;假如考生能联系人生、社会做出合理的联想,也许会让感悟更加深刻。比如围绕“社会风气的营造”“文化氛围的形成”“市场生态的建立”等等都可以联想到很多类似的二元关系。比如只有培植好小企业,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生态,而良好的市场经济生态一旦形成,又可以极大地优化企业发展的环境,促进企业的壮大;比如只有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创作,才能形成传承有序的文化业态,而良好的文化环境反过来肯定也会促进青年人创作再;比如每个人都主动地与人为善,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又有利于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能打通题目与生活、与人生、与社会的关联,也是本题最重要的考察目的之一。

在行文中,开头直接明确观点“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然后引用雨果的名言“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说明“大自然”的两面性,然后列举事例证明“地球善待这星球上一切生命,而我们却破坏环境,人类的暴行最终遭到了地球的严惩”,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同时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语文检测试题(四))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

2.用理性对待“美”。

3.学会判断真正的“美”。

4.培养正确审美观。

5.不要盲目追求“美”。

理性追求美,做一个美丽的人

林州一中高三15班 李尚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很高兴借此机会发表我个人对美的看法。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性追求美,做一个美丽的人》。

在如今一个“看脸”的时代,“美”几乎是人人都追求的目标,但一味的追求“锥子脸”,只会适得其反,只有理性地认识美,对待美,追求美,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美。

美不是盲目减肥,而是拥有健康的身体。

丰满为美,纤细瘦亦为美,燕瘦环肥,各美其美。美不该是极端的减肥瘦身行动,为了瘦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要么瘦要么死”的看法是错误的。初二女生为减肥一天催吐5次,导致食道受损,这是美吗?一个人不论胖瘦与否,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美丽,但是过于肥胖也会造成一些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均衡饮食等正确的方法来达到瘦身的目的,盲目减肥不理智,健康身体方为美,保持健康,做一个美丽的人。

美不是刻意模仿,而是追求适合自己的模样。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如今“网红脸”随处可见,不少人为了追求美不惜花重金去整容,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才组成了这个多彩的社会。倘若每个人的外貌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世界必定会黯然失色,刻意模仿是无用功,合适姿态方为美,追求自我,做一个美丽的人。

美不是外表华丽,而是修饰美好的心灵。

劝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华丽的外表,固然让人一见倾心,但一颗美好的心灵才是让人着迷的地方。倘若一个人只拥有美丽的外表,而他的内心却丑陋不堪,那他是不会受人追捧的,我们更喜欢那些温暖美好的人,和他们相处,更感人间可贵,提升自我,做一个美丽的人。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正确的对待美,追求美,期待与诸君一道成为一个美丽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淮南子·说山训》一文,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句子;苏洵《辨奸论》则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句子,意为:月晕出现,预示将要刮风;础石湿润,意味着将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以上材料对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和思辨色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尝脔知鼎,见微知著。

2.“一枝红杏”推知“满园春色”。

3.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4.一叶落未必能知秋,看待事物要全面。

【优秀范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事万物莫不是由细微之处累积而成。所谓“见微知著”,便是独具慧心的人能够于细微之处见大局面。

晋时名士选择女婿,不必细细访求他人平日里的性气行止,只从东床坦腹一举便可看出那人放任洒脱之性,正与己道相合。人的修养心性如何,自能从举手投足中体现。了解一个人虽难,在细节处冷眼瞧去,却能多少了然于心。俗话云“在家看抹布,出门看鞋跟”,只消看抹布是否能够清洗干净,鞋跟是否不染泥沙,就能看出女主人持家如何。所以,“见微知著”一言,无论古今,都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验之谈,在人事中莫不通用。

“见微知著”之谈不止用于体察人事,更可用以检测国力。雪糕不可谓不小,其销售情况却能见出一地乃至一国的发展状况。看一个地区是否有较高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报表上“衣冠楚楚”,光鲜亮丽的数字,更要看街道角落的摊贩是否能因合理的规划而不再惶惶于城管,看檐角垂着常青藤的院门无人时敢不敢敞开,看超市里的婴儿用品是否只有进口的才会一售而空。有着深入底层,伸入细微处的敏锐触角,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地认识一地乃至一国。

“见微知著”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当全局者如云山雾罩,难以看清或被故意修饰所蒙蔽时,从细节入手,更能剥去文饰,直抵本质和真相。“见微知著”是一种巧妙的捷径:它巧妙地避开了纵览全局的困难,使我们能以独特的方式抓住核心。

但是,“见微知著”也不能作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段,因为这会引起我们因片面印象而造成的误解。“见微知著”更不能作为我们逃避努力去通透了解全盘局势的借口。它需要与纵览全局的视野相结合,作为辅助使得我们的印象更立体更全面。它需要细腻的心思和敏锐捕捉的目光,将零碎的条件串成总的领悟的珠串,编成攀上更高一层理解之峰的软梯,从而帮我们叩响新殿堂的大门。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种于细微见大精神的处世方式又岂止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它更像是一种珍视细节的美学,让我们于万千春色中,瞧见那溪头星星点点的荠菜花,让我们于万千纷扰中独饮属于自己的一瓢,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独到的体悟!

既要有远见,也要有预见

陈 凌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毛泽东同志讲的这种领导,就是战略领导。”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的这句名言,深刻论述了“重视战略策略问题”,强调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能够从“桅杆顶”看到趋势、看到未来,这既是一种战略思维,也是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养。

  懂得看“桅杆顶”是一种远见。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眼光放得长远,方向才能辨得明,大势才能看得清,问题才能看得准。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赢得战略主动。陈云同志当年在主持财经工作期间,喜欢逛市场。有一次,他来到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杂货铺,看老板怎么忙活生意,却发现,有个戴瓜皮帽的人总是拿着水烟袋坐在后头抽,陈云同志后来告诉别人,这个人是在思考进什么货,出什么货,该给顾客准备点什么东西。他还多次援引这个例子,说我们需要有这种戴瓜皮帽、拿水烟袋的人,能够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全局。古人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站在“较远的地方”,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懂得看“桅杆顶”也是一种预见。凡事预则立。要看到,一方面,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另一方面,做任何事,科学预判形势、做好充足准备,就能够谋定而后动,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而能否解决好矛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没有预见,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见微知著、抓早抓小,方能洞察先机、趋利避害。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干部必须善于看“桅杆顶”,练就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既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又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发展趋势会怎样。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才会有宏阔的视野和眼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首先把握政治因素,才能更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否做到既有远见、也有预见,不仅考验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也考验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领导班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是什么”领悟得越到位,就越能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当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都能懂得看“桅杆顶”,善于进行战略思考,有远见、有预见,能够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2日 04 版)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根据材料中“一叶落”“月晕”“础润”这些细微的“征兆”和“岁之将暮”“风”“雨”这些将会发生的“大事情”的关系来看,文题意在引导考生知悉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

比如,从“一叶”与“秋”的相对特性来看:一片落叶,相对于秋而言,她微小、普通,是秋这个季节的整个天地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但她又是秋必不可缺的一份子。据此我们看到:“一叶”渺小,“秋”阔大;“一叶”简朴,“秋”丰富,“一叶”是小局部,“秋”是大局势,“一叶”是苗头,“秋”是发展大趋势;“一叶”是表征,“秋”是实质。

关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由现代的知识可以了解,月晕是因为高空有卷云或卷层云的冰晶,因光线折射作用所造成。当月晕出现时,表示天空出现卷云或卷层云,常为低气压来临的前兆,所以会起风。柱下石础潮湿时,表示空气湿度大,空气中水气含量接近饱和,气温稍一偏低,就会有水珠凝结在木柱下的础石上。其实现代建筑磁砖、大理石地面也会出现潮湿现象,所以说“础润而雨”。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由此及彼,由这一个推及这一类,由具象至抽象,从微小的苗头预知复杂的大局势,从普通表征预知事态实质。

写作时,首先应当根据题中的这两句名言与成语“一叶知秋”,引出见微知著的写作主题。当然,对于见微是否能知著的主题观点,写作时可以赞同,可以反对,甚至还可以有别解。写作时若选择写一叶可知秋,则应注意不管是由一叶而知(岁暮)秋的来临,或由“月晕出现”“础石湿润”推知、观测到“刮风”“下雨”,“知”都是维系二者关系的纽带。由此,话题可以引入对于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重要性上来。也可以写凭一叶而不能知秋,说明这样做只是对事物的片面认知,未必理性、客观。当然,写作重心还可以无意于知或不知的判断,而致力于挖掘知或不知背后的奥秘。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如何把握思与行?品读这则《论语》,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参考立意:

1.多思则多私,故不宜三思而行。

2.思不在多,在于得法。

3.思定则行。

3.鲁莽者多思,优柔者速行。

【优秀范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出自《论语》。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再思则行”。

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

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健。

(白云区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质量监测语文能力测试卷)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学者于丹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古代市集中每匹布八吊钱,某人要买三匹布,却只拿得出二十三吊钱,于是他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二十四”。卖布人和他理论,他还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

一个青年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青年找来自己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请他主持公道。学者沉思了一会,然后说“三八就是二十三。”

有人认为学者虽然表面上犯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但是却因此保住了买布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宽容、隐忍的大智慧。于丹教授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说明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通达,在某些时候能够灵活变通,不认死理。

一位时评作家对此却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与现代科学、法治精神相违背,这种所谓的“灵活变通”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是我们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障碍。

请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参考立意:

1.为人须方正,行事可通达。

2.坚守方正为人,行事通达圆融。

3.坚持原则,前路方能行久。

4.方枘圆凿,成就稳固。

【优秀范文】

坚守方正,圆融变通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只有在困境的磨砺中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芒,只有在战胜困难后才能激发出感染人心的力量。

方正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有人说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人说是永葆自己的初心。这些说法都对,但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

回顾人类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权衡轻重,以求公平二字,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赞许。而那些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以私害公的人,则会遭人唾弃。

诸葛亮就是一位大公无私的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人们广为传颂。

诸葛亮在呈表给后主刘禅时曾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吃穿用度全靠自家,我觉得已经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用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没有给自己多余的任何要求。这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从诸葛亮的表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而这些无不感染着所有人。

保持本色,坚守原则,不忘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也只有能够做到不忘做人根本,才能长久立世。

圆融让人懂得分享。我们经常说,某人特别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虽然有一种贬义的成分,但从内心而言,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圆滑一些,至少这样的人不会吃很大的亏。

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融的人会放下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当然也会懂得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圆融的人看似付出了很多,但其实他得到的也许会更多。当你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你其实是在利用另一种方式获得。因为别人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对你感恩,他们回报给你的,可能会比你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合作共享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建立在大家互相帮助的基础之上。与人分享你拥有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才能使自己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方正和底线,学会圆融和通达,让自己充满人格的力量,让人生因为独特而灿烂,因为努力而闪光,因为奋斗而辉煌。

坚守方正,圆融变通,成就磅礴的人格力量。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对该事件的看法。事件的核心人物是学者,为了保住买布人的性命,他在主持公道的时候“不公道”,“犯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于学者的做法,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肯定,认为学者表现出的是宽容、隐忍的大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智慧和通达,是灵活变通、不认死理,这是圆融的智慧;一种是否定,认为学者的做法是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背离了现代科学、法治精神,这一观点认为学者应该站在事情真相的角度,说话、行事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方正的智慧。前者是变通,是通达,是宽容,是有谋,是讲究方式和方法;后者是内心正义坚定,是坚持原则和底线。考生可以从前者的角度入手,肯定学者重大义而轻小是非的良苦用心,阐述通达圆融在为人处事上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做事讲究技巧,“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也可以从后者的角度入手,分析规矩、原则的价值,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事要遵循法则,分析罔顾规矩的危害;还可以辩证分析,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处理意外情况。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生活磨平了棱角”;接着以“诚然”引出通达圆融的意义,如是生存的必需,再以“然而”转换话题,阐述“通达圆融”和“方正坚守”能集于一身,列举事例分析其意义;然后以“反观当下”引出反面事例进行正反对比;最后联系自身,发出呼吁。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詹天佑从小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各种机器模型。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他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材料二:

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文史成绩优异。“九一八”事变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他决定弃文从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转学物理。随后,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兴趣与志趣可以有机结合。

2.为个人培兴趣,为国家择志趣。

3.祖国有需要时,可以为志趣放弃兴趣。

【优秀范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詹天佑年幼时对机器充满了兴趣,因此他常常和小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机器模型,以此为乐。后来,他将自己的兴趣贯彻到底,并通过学业、事业,将本属于个人的兴趣,转变成为祖国铁路事业奉献终身的志趣。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兴趣与志趣的传承。材料二中,钱伟长的个人兴趣本来在于经史,但是当祖国有需要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个人兴趣而择国家所需。这说明,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慎重考虑,充分结合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综合考量。但是,放弃个人兴趣并不意味着此后永远了无生趣。在为国家转学物理的过程中,钱伟长依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探索、发现物理自身的奥妙,最终完成了个人兴趣与国家志趣的有机结合。

由此可见,兴趣与志趣并非毫无区别,也并非水火不容。所以写作时应该辨析清楚兴趣与志趣关系:兴趣是我们个人生活和成长的必需品,没有兴趣,一个人便成了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国家的子民,有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社会进步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需要。若是兴趣与志向完美结合固然是好,但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适当牺牲兴趣,择国之所需。而根据钱伟长的经验可知,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说明我们应当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乐观,努力培养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若只有志向,而无趣味,路途未免太过辛苦,很难坚持下去,学会苦中作乐,把志向转变为志趣,方能行得长远。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华。——韩寒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于他的衣饰。——雨果

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李安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画卷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马克斯·韦尔莫尔兹

对“才华”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用才华照亮前程,才是长久之道。

2.用才华提升个人永恒的价值。

3.只有个人才华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天生我才必有用。

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风采

来源:人民时评

技能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大大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希望广大参赛选手奋勇拼搏、争创佳绩,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要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立志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努力成为大国工匠,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第一段通过领导人讲话来引出话题,最后一句相当于全文总论点。】

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说过,全世界需要技能,一个没有多元化技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借用名言、重要人物讲话来解释说明】。(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选刊)我国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都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智慧与拼搏、担当与奉献【事例佐证】。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更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支撑【最后提出现实需求,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对策】。【本段重在分析论证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全段的展开结构可以学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这既为广大技能劳动者施展才华、谋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造就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一段承接上段结尾,其实说的都是现在的时代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引出后文的对策。如果在考场上,由于字数限制,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对策上,这两段建议合并到一段就行了。】

培养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分论点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广大技能劳动者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苦练本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对论点对策的进一步展开】。玑镂刻花、数控微雕、蒙眼配钥匙……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各种绝技绝活精彩纷呈。荣光背后是夜以继日的钻研琢磨,是挥汗如雨的勤学苦练,是屡败屡试的坚守、硬拼【事例】。肯下“苦功夫”、敢啃“硬骨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能练出好技能,锻造“金刚钻”【总结回扣论点】。【本段的论证结构也很清晰明了,“苦功夫”、“硬骨头”、“金刚钻”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表述都可做积累学习。】

培养精益求精、日进日新的工匠精神【分论点二】“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锦句积累】工匠精神以匠心为本、品质为重、创新为要,追求精进卓越。秉持心无旁骛、严谨细致的匠心,摒弃“差不多”“大概其”心态,才能积累深厚专业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技能、锻造高精尖产品,成为行家里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源头活水,创新基因深植于工匠精神中【从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两个方面展开了解释】。广大技能劳动者应坚持把守正创新贯穿技能实践全过程,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勇于创新创造【结尾发出呼吁/号召】。【本段提供了对策型论点的又一种论证方式:解释+呼吁/提出具体要求做法。】

培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分论点三】少一分个人得失的计算,就多一分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干劲闯劲;少一分名缰利锁的羁绊,就多一分“甘坐冷板凳”的坚守、日积月累的沉淀。以恒心守初心、以行动践使命,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对论点的解释、进一步说明】。广大技能劳动者要以“国计已推肝胆许”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结在一起,在急难险重面前当尖兵、打头阵,在技能报国的广阔天地担当奉献、砥砺前行【结尾发出呼吁/号召】。【本段的论证结构和上段一样,都是解释+呼吁/要求。】

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展现技能人才的风采,需要政、产、学协同发力,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为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引导推动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最后其实还是一个对策,是从制度体系层面来提出的。培厚人才成长沃土,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环境,期待更多精于一技、专于一业的技能人才,勤学苦练、深入钻研,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练就一身真本领,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审读四则材料和题干要求,可以提炼出关键词“才华”。其中第一则材料,在比较中说明了唯有才华才是帮助我们前进,给我们提供大好前程。第二则材料,则从价值观的角度,指出我们不能从外在评判人物,而应根据其内在的才华,这才是实打实属于这个人的。第三则材料,讲述了才华与时间的关系,并由此指出才华的长期有效性,甚至是永恒性,这显然是与青春、美貌等转瞬即逝的对象比较得出的。而第四则,则并不从才华本身去讨论,而是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与能力。由此可见,四则材料实为同质材料,都在肯定才华的价值,这个价值判断不能否定。

写作时,要在读懂材料和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才华”这一关键词进行立意和构思。写作时,可以针对材料中才华与人生的不同关系,形成较为合理的联系。如可写我们在人生的开始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识到应以逐渐提升个人才华与能力为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妄图走捷径,也不要自惭形秽,因为人生有无限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此后,当我们步入社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时,也应以才华作为接人待物的标准,不虚浮,不谄媚。同样的,当面对他人的看法时,也可以此告诫、认清自己,因为时间与变故可以带走一切,但唯独带不走属于自己灵魂的东西,才华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也可以把材料中才华与不同对象的关系作为分论点去另行组合架构,只要言之有理有据,思想积极向上即可。

来源:作文选刊

最新推荐

平台注册入口